养老金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,才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真的老有所依。这个水平包括养老金的起点,这通常由养老金替代率决定,替代率越高,人们的养老金就越接近退休之前的工资,越能够为退休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。这个水平还包括养老金的增幅,只有养老金的增幅能够超过物价涨幅,养老的质量才不会在养老金增加的基础上出现下滑。现在的状况是,一方面,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并不高,人们在退休之后,就面临着工资收入锐减的情形。这一点,也是人们质疑养老保障多轨制的真正原因。如果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与公务员、事业单位的员工一致,可以达到80%以上,人们又怎么会对他们的养老保障羡慕嫉妒呢?另一方面,养老金的增幅跑不过物价的涨幅,虽然养老金实现了不断上涨,但最终的结果却是,这个涨是带有象征意义的,在物价高涨的背景下,养老金所能提供的相对保障,其实是在下降。
老有所依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,为了让人们老有所依,就必须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能因为退休而大幅下滑。这就需要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,不让退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转折点。这也需要将养老金的增幅与物价的涨幅相挂钩:一方面,厘清哪些物价的上涨会对养老产生直接影响,不能把养老的标准降低为吃饱穿暖;另一方面,确定怎样的具体比例才能保证养老金可以充裕地应对物价上涨,不能龟速前进当然也不能狂飙突进。
养老金跑赢物价的常识,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细则,还没有成为稳定的制度。而养老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尊严,对于养老金保障变相下滑的情形,制度设计必须跟进,相关细则应尽快出台。如此,人们才可以在物价上涨面前松一口气—养老金是可以跑过物价的,人们还可以体面地养老。这种预期,决定了人们对养老保障制度的信赖与参与程度。